紧随其后的39号,身形瘦削,背负着多功能传感背包。她头盔上的多光谱传感器阵列(可见光、红外、毫米波)高速扫描着周围环境,数据流在他自己的目镜上瀑布般刷过。她低声汇报,声音带着数据处理特有的快速节奏:“路径确认。光学干扰指数峰值在左前方15度,建议右偏2度规避…干扰源为第73号Xylo单元,其反光涂层正在执行动态调整…预计安全窗口剩余…7秒。”
69号则如同移动的堡垒,体格强壮,覆盖着模块化重装外骨骼。外骨骼关节处的能量指示灯闪烁着待机蓝光。他负责殿后,头盔的广角传感器警惕地扫视着后方和侧翼,肩部武器平台上的智能枪械微微转动着枪口。“后方无追踪信号。侧翼热源为…小型腐殖质分解机器人集群,无害。能量读数稳定,未检测到主动防御武器启动迹象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稳定,充满了实战磨砺出的警惕。没有塔拉的实时导航数据和39号的环境解析,这片由AI操控的“活体迷宫”足以让最先进的自动驾驶载具原地打转直到能源耗尽。
塔拉也紧随其后,“目标坐标锁定。”他们四人耳朵里传来的声音没有任何波澜。
“视觉扫描:空地,直径30米,地面材质为高密度碳化硅复合板,无热源,无能量特征,无结构异常。” 39号快速报告,语气带着一丝困惑,“传感器综合判定:安全区,或…空白区?”
69号的外骨骼发出轻微的液压声,他调整姿态,武器平台对准空地中心:“视觉确认无目标。战术雷达回波…被强烈吸收。建议保持警戒,可能为陷阱入口。”
牛犇没有回应质疑,只是抬起左手,在战术手套覆盖的腕部控制器上快速输入了一串动态验证码。同时,他的目镜AR界面上,代表空地中心的位置亮起一个不断变化几何形状的密钥标识。他深吸一口气,没有走向空地中心,而是以一种精确计算的角度,向空地边缘一棵看似普通的Xylo树迈出三步,然后突然向左前方45度角跨出一大步。就在他落脚点触及那片黑色地面的瞬间,异变陡生。并非撕裂幕布,更像是空间本身发生了**相位偏移**。
塔拉前方不到五米处,空气和光线发生了剧烈的扭曲和重组。原本空无一物的空地上方,一个庞大、冰冷、绝对几何化的结构——**瞬间完成解相位,显露出实体**。
那是一座巨大的、通体呈现深空灰色的类金属立方体建筑。边长约25米,表面并非光滑如镜,而是覆盖着无数极其微小的、六边形蜂窝状结构。这种结构并非装饰,而是一种**主动式宽带吸波/反相阵列**。在“隐形”状态下,它能近乎完美地吸收特定波段(包括可见光、红外和常用雷达波)的入射能量,并通过阵列单元的微相位调整,将剩余反射波精确模拟成后方扭曲丛林的环境信号,实现近乎完美的动态光学/电磁伪装。此刻,塔拉踏入了其预设的“信标响应区”,触发了其解除伪装协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