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总写玉米地,虽然真实,但有点普通。”吴文娇指着作文里的句子,“可以写写你爸发明的‘省力犁’啊!上次你说,你爸把犁头改了角度,耕地时省不少劲,这才是最独特的素材,城里同学肯定没见过。”
楚运欢愣住了,他从没没想过把父亲的犁写进作文。记忆突然回到去年秋收,父亲蹲在田埂上,用锤子敲打犁头,把角度调得更平缓:“这样犁地时,阻力小,牛也轻松,还能把土翻得更匀。”当时他只觉得父亲厉害,没意识到这是家乡独有的智慧。
“我还可以写犁上的力学原理!”楚运欢突然开窍,掏出笔在作文本上修改,“我爸的省力犁,把犁头角度调成 30度,减小了耕地时的摩擦力,这就是物理课上学的‘接触面角度影响摩擦力’。土地不会骗人,你对它好,它就给你回报——我爸的犁让玉米增产了两成,我的努力也让物理从 38分涨到 89分。”
吴文娇看着他修改的内容,忍不住笑了:“这样就生动多了!既有生活细节,又有你的成长,还把物理知识融进去,老师肯定喜欢。”她帮楚运欢调整了几个语法错误,在“省力犁”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犁铧图案,“这个细节能让作文更有画面感。”
周一的英语课上,老师果然把楚运欢的作文当成范文念了。当读到“土地不会骗人,你对它好,它就给你回报”时,老师特意停下来,用红笔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:“这句话写得好,既体现了对家乡的感情,又蕴含了生活哲理,值得大家学习。”
楚运欢坐在座位上,耳朵有点红,却忍不住看向吴文娇。她正朝他比“加油”的手势,嘴角的笑意像槐树下的阳光,暖得人心头发热。下课后,不少同学围过来借他的作文本,李萌萌还特意把“省力犁”的段落抄下来:“我下次写作文,也要写我奶奶的织布机,里面肯定也有学问。”
周三上午,校门口突然传来拖拉机的声音。楚运欢探头一看,张大山正指挥着人搬扶贫化肥,军绿色的胶鞋上沾着化肥袋上的白粉末,旱烟杆别在腰后,没像往常那样叼在嘴里。
“楚家小子,过来搭把手。”张大山看见楚运欢,朝他招了招手,语气比以前温和了不少。楚运欢赶紧跑过去,帮着把化肥袋搬进校园仓库。袋子有点沉,他下意识地用了李老师教的“省力姿势”,膝盖微屈,把重心放低——这是从父亲扛玉米学到的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