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青阳又饮了一杯若筠酿的桂花酒,熟悉的味道让他不由回想起若筠在山上时的情景。
“青书自幼随师父上山,开始几年因为年纪小、身体弱,时常会犯病咳喘不断,那时二师姐还没下山,师父不在时若筠都是青云师姐照顾。恰好青云师姐又是主修妇幼医科,她们朝夕相处甚是亲密!
昙花谷空气清新湿润、四季温差不大,两年多的时间,若筠的咳喘已大有改观,而且随着年岁渐长身体也日益强健,青云师姐才下了山。”
华青阳回忆着给元远讲述若筠在“昙花谷”的一些事情,元远认真的听着,竟忘了自己之前来找华青阳的心情和目的。
“如此说来,若筠当初拜华神医为师,杨侯爷夫妇为若筠思虑的真是很周全,华神医愿意收若筠做关门弟子,也是功德无量!”
“殿下此言是,却也不尽是!”
“此话怎讲?”
“杨侯爷夫妇对青书的安排即是出于对爱女身体的考量,却更是顺应青书天性,一举多得的决定。
师父他老人家收徒,从来只看资质、机缘,不慕权贵。当初师父到洛城是因着城中时疫,救下青书的确是机缘巧合。”
元远想起当日若筠病重,自己求了父皇让他的御医去侯府看若筠,几副药下去都没见起色,不禁心底又激起一丝当日的凄惶。
“青阳先生这话说的不错,当日若不是华神医出现在洛城,若筠的病情真的不堪设想。”
“师父当时治好青书,在侯府时便发现她确有不可多得的医者天赋……”
“若筠自幼天赋异禀,三岁开蒙,五岁已熟读诗书,后来的时间学习任何东西更是神速,想来若不是身体孱弱,时常生病耽误时间,她能做的更好。”元远同意华青阳所说,但若筠自幼博闻强记,学什么都快,岂止是只有学医的天赋。
“殿下所言极是。师父所言,医者,不仅要善于学习,还需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质,且能安于平淡、不慕繁华的性情。
青书小小年纪饱受病痛之苦,却为了不让关心她的家人担心坚强隐忍,如此的体贴他人、心细入微,绝非常人。
如今看来,青书是否心性淡泊之人,殿下应该深有体会。”
元远沉思细想,觉得若筠的确如华青阳所言,
“若筠日常不爱富贵奢华,从不喜斗闹欢场,情绪亦稳定少波澜……确如青阳先生所言,”
元远端杯与华青阳又饮一杯,看着华青阳平静无波的神情,心底不禁又升起一丝情绪,
“难怪若筠跟华青阳一起时,总能有我难得一见的表情,恐怕那是因为若筠内心的份量,只有华青阳这般稳固又宽广的性情,才能承接得住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