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> 第10章 来就不走了

第10章 来就不走了(1 / 2)

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
陈绍回到府上,踱步来到种灵溪宅子里。

不管是外面的风评,还是身边人的感受。

代王陈绍都不是一个肆意妄为的人。

他很讲规矩。

这一点其实特别重要,很多人选择投奔陈绍,也是因为他的...

风沙渐歇,敦煌的夜空清澈如洗。银河横贯天际,仿佛一条流动的光河,与地上蜿蜒的新渠遥相呼应。沈云卿坐在渠畔石上,手中握着一截烧尽的蜡烛头,火苗虽灭,余温尚存。她望着远处仍在忙碌的身影??几个年轻女子正借着灯笼微光校对水位标尺,她们是寻真使者中留下的技术骨干,准备在此地培训本地女童识图记账。

“老师。”她轻声唤道,“李芸当选的消息传到这儿时,那个跪在干渠前的老妪哭了整夜。她说她孙女终于能上学了,再也不用像她一样,一辈子对着黄土磕头求雨。”

杨妙真倚杖而立,白发在晚风中轻轻飘动。她没有睁眼,只是微微颔首:“人最怕的不是穷,是认命。一旦开始信‘命该如此’,便再也不会抬头看天。”

话音未落,一阵急促脚步由远及近。一名满脸尘灰的少年奔来,单膝跪地:“沈姑娘!兰州急报!黄河上游多处堤坝因连年失修,今春融雪过猛,已有溃决之险!地方官府束手无策,百姓正连夜往高坡迁徙!”

沈云卿霍然起身,心猛地一沉。黄河,那条老师曾在梅园以枯枝划出的命脉之河,此刻竟再度危在旦夕。她迅速翻开随身携带的《治水全书》副本,指尖划过“汛期预警”一章,眉头紧锁:“若不及时分流导洪,下游三省恐成泽国……可我们的人力、器械都集中在西域,如何兼顾?”

杨妙真却缓缓蹲下,拾起一块碎石,在地上勾勒出黄河流域简图。“你看,”她声音平静,“黄河病不在一处,而在全身。上游无林固土,中游渠系紊乱,下游淤塞抬高河床。这些年朝廷只知堵漏补缺,从不肯根治。如今汛情将至,正是唤醒全民治水之机。”

沈云卿凝视着那粗陋线条,忽然明白了老师的深意。她转身对少年道:“立刻传令:召回分散各地的技术组,召集所有受训村民代表,五日内于兰州城外交汇。另,请林素娘协调辅政议会,调拨铁轨运输队支援物资转运。”

少年领命而去。当夜,敦煌讲坛灯火通明。沈云卿站在讲台中央,身后悬挂着巨幅《黄河全图》,用红笔标注出十余处高危点位。

“诸位!”她的声音穿透夜风,“我们刚让沙漠流出清泉,现在,我们要让黄河学会听话!这不是某一个州县的事,而是整个天下人的事!若放任不管,今日甘肃,明日便是河南、河北、山东!你们的孩子,你们的田地,都将被卷入浊流!”

台下鸦雀无声。一位曾参与修渠的老农颤声问:“可我们只是百姓,朝廷都不管,我们又能做什么?”

“朝廷不是不管,是管不了。”沈云卿取出赵婉亲笔信函,高高举起,“国民共主有令:凡民间自发组织防洪工程者,国家予以工分认证、粮饷补贴,并承认其水利自治权。也就是说??你们修的堤,将来就是你们的命脉所系,谁也不能夺走!”

人群骚动起来。有人低声议论,有人激动站起。一名少女举手:“我愿去!我家就在渭水边上,去年洪水冲走了弟弟……我不想再失去任何人!”

紧接着,数十双手臂举起,如同春日麦田中破土而出的新苗。

七日后,一支两千余人的“黄河自救联军”自西向东挺进。他们携带着蒸汽抽水机图纸、水泥配方、简易爆破工具,更有数百名经培训的记账员与测绘员同行。沿途所至,百姓纷纷响应。陕西境内,一群寡妇组成“铁锄队”,白天挖沟引流,夜晚轮值守哨;山西一带,书院学子集体辍课,背着干粮加入勘测队伍。

进入兰州时,景象触目惊心。黄河咆哮着冲垮一段旧堤,浑浊巨浪卷着断木残屋奔涌而下。数千灾民蜷缩在山坡上,眼神空洞。地方官员躲在衙门里不敢露面,只派差役张贴告示:“静候朝廷赈济”。

沈云卿率队直扑河岸,立即展开应急处置。她下令构筑三级拦沙坝,利用风力鼓风机加速混凝土凝固,并首次启用“空中滑索输料系统”??用钢缆连接两岸,吊运砂石包。这本是她在万国学苑试验室设计的构想,如今在生死关头落地成真。

第三日清晨,第一道临时堤坝合龙。欢呼尚未落下,又传来噩耗:周廷儒余党勾结溃兵,在洛阳煽动暴乱,焚烧粮仓,散布“女子乱政招致天罚”之说,甚至刺杀了两名负责选举监督的女吏。

消息传至河工前线,众人愤慨。一名老工匠怒吼:“他们自己不作为,反怪女人出来做事?!我媳妇死于旱灾,若早有这般治水之人,何至于此!”

沈云卿沉默良久,召集核心成员议事。烛火摇曳中,她写下三条对策:一、加快工程进度,务必在半月内完成主堤加固;二、设立“战地讲坛”,每日宣讲科学防洪知识,揭穿谣言;三、联合江湖义士,组建“护法巡队”,保护技术人员与投票站点。

杨妙真听罢,点头道:“很好。但还少了一样东西。”

“什么?”

“声音。”老人缓缓道,“要让天下听见黄河的声音,不只是怒吼,还有希望。”

于是,一台由蒸汽驱动的铜号被连夜铸造出来。它并非用于军事,而是装在高塔之上,每完成一项关键工程,便吹响一次长鸣。第一声响起时,百里之外都能听见。人们传说那是“河神归位”,后来才知,是人在对抗命运时发出的呐喊。

与此同时,《国民公报》连续刊载《黄河日记》,记录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名字与事迹。有个叫柳翠儿的十三岁女孩,为运送图纸冒雨跋涉三十里,最终昏倒在途中,醒来第一句话是:“图送到了吗?”记者写道:“她没读过圣贤书,却懂得什么叫舍生取义。”

二十天后,主堤竣工。河水重新归槽,泛滥之势得以遏制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借助此次动员,沿黄十八州建立起统一的“汛情联报网”,村村设?望哨,户户配警铃,真正实现了“民自为防”。

凯旋之际,沈云卿收到李芸亲笔诏书:邀请她回京主持“全国民生规划院”,统筹水利、教育、医疗三大改革。诏书中写道:“汝之所行,非仅为救一时之灾,实乃立万世之基。朕不敢私藏英才,唯愿与卿共治天下。”

她看着诏书,久久未语。当晚,她独自登上新建的观澜塔,俯瞰静静流淌的黄河。月光洒在水面,波光粼粼,宛如无数细小的灯盏。

“你觉得呢,老师?”她轻声问。

杨妙真拄杖立于身后,面容沉静。“做官不易,尤其是女人做官。你要面对的不再只是风沙与洪水,还有人心深处的偏见、权力交织的暗流。可若人人都等别人先走一步,路就永远走不通。”

𝐁𝐼 𝐐u 𝐁𝘼.v 𝐼 𝑃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异想天开 无情不悔 寒假回家过年,高铁偶遇高冷校花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我农家武状元,你让我作诗? 我在聊天群,群友都是序列曲主角 通灵法医和刑警 绝世神医妃楚云苓萧壁城 四合院:娄小娥于莉给我包水饺 楚云苓萧壁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