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床开始运转。
主轴旋转,刀具精确地切削着工件。
整个过程非常平稳,没有一点抖动。
十分钟后,第一个零件加工完成。
郑昊立刻拿起千分尺测量。
外径、内径、端面跳动......
每一个尺寸都精确无误。
最关键的跳动误差:0.008毫米。
比要求的0.01毫米还要好。
“成了!“郑昊长出一口气。
老王师傅和老张师傅对视一眼,眼里都是兴奋。
“郑厂长,真的成了!“老张师傅激动地说,“这精度,比我在济南厂见过的进口机床都好!“
“别高兴太早。“郑昊把零件放下,“再加工几个看看,得保证稳定性。“
接下来的一整天,他们不停地加工、测量、调整。
每加工完一个零件,郑昊都亲自测量。
到下午五点,已经加工了二十个零件。
每一个,精度都在0.01毫米以内。
“行了。“郑昊终于露出了笑容,“稳定性没问题。按照这个速度,明天就能把剩下的三十个做完。“
“郑厂长,你真是太厉害了!“老王师傅竖起大拇指,“我干了一辈子机械,还是头一回见这玩意儿。“
“这不算什么。“郑昊说,“这只是最简单的数控系统。真正的数控机床,比这复杂得多。“
“那咱们以后能不能......“老张师傅欲言又止。
郑昊看着他,知道他想问什么。
“能。“郑昊点点头,“不仅能,而且一定要做。“
他看着窗外,语气变得郑重起来。
“老张、老王,你们记住。“郑昊说,“今天咱们做的这个东西,看起来简单,但意义重大。“
“为啥?“老王师傅问。
“因为它证明了一件事。“郑昊转过头,眼神坚定,“数控技术,中国人自己也能掌握。不需要进口,不需要求人。只要肯钻研,只要有技术,咱们就能做出来。“
老张师傅和老王师傅都沉默了。
他们虽然不太懂什么叫“战略技术“,但他们能感觉到。
郑厂长,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。
“行了,今天辛苦了。“郑昊拍了拍两人的肩膀,“回去好好休息,明天继续干。“
“郑厂长,你也早点休息。“老张师傅说,“你都一宿没睡了。“
“知道了。“郑昊笑着说,“我再检查一遍设备,马上就走。“
两人离开后,郑昊又在车间里待了一会儿。
他看着这台改造后的机床,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
待到天黑,郑昊关上灯,走出车间。
刚走到厂门口,就看见赵晓兰骑着自行车过来了。
“这么晚还不回家?“赵晓兰把自行车停在他旁边,“我给你带了夜宵。“
“你怎么来了?“郑昊接过饭盒。
“妈说你这几天忙,肯定顾不上吃饭。“赵晓兰看着他,“你看你,眼睛都红了。“
“没事,就是熬了两宿。“郑昊笑了笑,“走,回家。“
两人推着自行车,并排走在回村的路上。
第三天下午,五十个零件全部加工完成。
郑昊把最后一个零件从机床上取下来,用气枪吹掉铁屑,然后拿起千分尺仔细测量。
外径、内径、端面跳动......
每一个数据都记录下来。
“0.009毫米。“郑昊放下千分尺,在记录本上写下最后一个数字。
老王师傅凑过来看:“郑厂长,这批货,咱们全做出来了?“
“嗯。“郑昊合上记录本,“而且每一个都达标。“
“我的天。“老王师傅啧啧称奇,“三天时间,五十个零件,精度还这么高。要是以前,我和老马两个人手工研磨,一个月都做不完。“
“所以说,技术能改变一切。“郑昊把零件装进木箱,“老王,你去通知陈工,说可以来验收了。“
“好嘞!“
老王师傅刚走出车间,就看见陈工程师已经站在门口了。
“陈工?您这是......“
“我来看看。“陈工程师笑着说,“今天是第三天了,想看看你们做得怎么样。“
其实他心里也没底。
零点零一毫米的精度,就算是进口设备,也得老师傅精心操作才能达到。
西尧重工的设备他见过,都是些国产的普通机床。
能做到这个精度?
他不太相信。
但郑昊那天答应得那么干脆,让他又忍不住期待。
“陈工,您来得正好。“郑昊迎出来,“零件刚做完,您验收一下。“
“这么快?“陈工程师有些惊讶,“三天就全做完了?“
“对。“郑昊把他领进车间,指着工作台上的木箱,“五十个,都在这儿了。“
陈工程师走过去,从箱子里随手拿起一个零件。
表面光洁,没有刀痕,没有毛刺。
光是看外观,就知道质量不错。
但外观不代表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