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赵晓慧抱着厚厚的笔记本走过来,她的志愿表上填着博川师范的英语专业,封面上贴着片晒干的薰衣草。“这是我整理的‘三农词汇’笔记,”她把笔记本递给楚运欢和吴文娇,“里面有‘agriculture’‘irrigation’这些和农村相关的单词,还有对应的例句,比如‘The farmers use new methods to improve agriculture’(农民用新方法发展农业),说不定高考作文能用上。”
楚运欢翻开笔记,里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单词的用法,还画了小小的玉米、拖拉机图案帮助记忆。“太实用了!”他指着“sustainable development”(可持续发展)这个词,“上次写‘家乡的变化’作文,我就想不起来这个词,现在有了你的笔记,肯定能写得更好。”
互助组的成员们围在桌旁,志愿表一张张铺开,像一片小小的“梦想田”:楚运欢的物理教育配玉米叶,吴文娇的汉语言文学配星星,王磊的体育教育配篮球架,赵晓慧的英语专业配薰衣草。阳光落在这些志愿表上,把每个人的笑容都镀上了层金边。
“叮铃铃”的上课铃响起时,李老师抱着厚厚的招生简章走进教室。她把一张博川师范学院的简章放在楚运欢桌上,扉页上是她娟秀的字迹:“我的老师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,他常说,教育是让更多人看见光的事业。”
楚运欢轻轻翻开简章,突然发现里面夹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照片上,年轻的李老师穿着师范学院的校服,站在学校门口,身边的老人戴着老花镜,笑得格外慈祥——正是李老师常提起的恩师,那个教她“错题是路标”的老教师。
“这张照片我保存了二十年,”李老师的声音带着点怀念,“当年我和你们一样,也是农村出来的复读生,犹豫要不要报师范。是我的老师告诉我,农村孩子更懂农村,更能帮农村的孩子看见光。”她指着照片里的老人,“现在他已经退休了,在老家的村里办了个小课堂,教孩子们读书写字。”
楚运欢摩挲着照片的边缘,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。他想起李老师帮吴文娇申请助学金,想起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,想起她办公室那盏总为学生亮着的灯,突然明白,教育的光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的——从李老师的恩师,到李老师,再到他们这些即将报考师范的学生,像田埂上的玉米,一茬接一茬,把希望传下去。
𝘽𝓲 qu 𝘽𝕒.v 𝓲 𝒫